HTTP状态码汇总

#一:1️⃣❌❌ 🔴🔴🔴

1xx消息这一类型的状态码,代表请求已被接受,需要继续处理。这类响应是临时响应,只包含状态行和某些可选的响应头信息,并以空行结束。由于HTTP/1.0协议中没有定义任何1xx状态码,所以除非在某些试验条件下,服务器禁止向此类客户端发送1xx响应。 这些状态码代表的响应都是信息性的,标示客户应该采取的其他行动。

##100 | Continue

客户端应当继续发送请求。这个临时响应是用来通知客户端它的部分请求已经被服务器接收,且仍未被拒绝。客户端应当继续发送请求的剩余部分,或者如果请求已经完成,忽略这个响应。服务器必须在请求完成后向客户端发送一个最终响应。
##101 | Switching Protocols

服务器已经理解了客户端的请求,并将通过Upgrade消息头通知客户端采用不同的协议来完成这个请求。在发送完这个响应最后的空行后,服务器将会切换到在Upgrade消息头中定义的那些协议。: 只有在切换新的协议更有好处的时候才应该采取类似措施。例如,切换到新的HTTP版本比旧版本更有优势,或者切换到一个实时且同步的协议以传送利用此类特性的资源。
###102 | Processing

由WebDAV(RFC 2518)扩展的状态码,代表处理将被继续执行。

#二:2️⃣❌❌ | 🔴🔴🔴

2xx成功 这一类型的状态码,代表请求已成功被服务器接收、理解、并接受。

##200 | OK
请求已成功,请求所希望的响应头或数据体将随此响应返回。
##201 | Created
请求已经被实现,而且有一个新的资源已经依据请求的需要而创建,且其URI已经随Location头信息返回。假如需要的资源无法及时创建的话,应当返回'202 Accepted'。
##202 | Accepted
服务器已接受请求,但尚未处理。正如它可能被拒绝一样,最终该请求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被执行。在异步操作的场合下,没有比发送这个状态码更方便的做法了。:返回202状态码的响应的目的是允许服务器接受其他过程的请求(例如某个每天只执行一次的基于批处理的操作),而不必让客户端一直保持与服务器的连接直到批处理操作全部完成。在接受请求处理并返回202状态码的响应应当在返回的实体中包含一些指示处理当前状态的信息,以及指向处理状态监视器或状态预测的指针,以便用户能够估计操作是否已经完成。
##203 | Non-Authoritative Information

服务器已成功处理了请求,但返回的实体头部元信息不是在原始服务器上有效的确定集合,而是来自本地或者第三方的拷贝。当前的信息可能是原始版本的子集或者超集。例如,包含资源的元数据可能导致原始服务器知道元信息的超集。使用此状态码不是必须的,而且只有在响应不使用此状态码便会返回200 OK的情况下才是合适的。
##204 | No Content
服务器成功处理了请求,但不需要返回任何实体内容,并且希望返回更新了的元信息。响可能通过实体头部的形式,返回新的或更新后的元信息。如果存在这些头部信息,则应当与所请求的变量相呼应。如果客户端是浏览器的话,那么用户浏览器应保留发送了该请求的页面,而不产生任何文档视图上的变化,即使按照规范新的或更新后的元信息应当被应用到用户浏览器活动视图中的文档。由于204响应被禁止包含任何消息体,因此它始终以消息头后的第一个空行结尾。
##205 | Reset Content
服务器成功处理了请求,且没有返回任何内容。但是与204响应不同,返回此状态码的响应要求请求者重置文档视图。该响应主要是被用于接受用户输入后,立即重置表单,以便用户能够轻松地开始另一次输入。与204响应一样,该响应也被禁止包含任何消息体,且以消息头后的第一个空行结束。
##206 | Partial Content
服务器已经成功处理了部分GET请求。类似于FlashGet或者迅雷这类的HTTP 下载工具都是使用此类响应实现断点续传或者将一个大文档分解为多个下载段同时下载。该请求必须包含Range头信息来指示客户端希望得到的内容范围,并且可能包含If-Range来作为请求条件。
响应必须包含如下的头部域:Content-Range用以指示本次响应中返回的内容的范围;如果是Content-Typemultipart/byteranges的多段下载,则每一multipart段中都应包含Content-Range域用以指示本段的内容范围。假如响应中包含Content-Length,那么它的数值必须匹配它返回的内容范围的真实字节数。
Date ETagContent-Location,假如同样的请求本应该返回200响应。
Expires, Cache-Control,和Vary,假如其值可能与之前相同变量的其他响应对应的值不同的话。假如本响应请求使用了If-Range强缓存验证,那么本次响应不应该包含其他实体头;假如本响应的请求使用了If-Range弱缓存验证,那么本次响应禁止包含其他实体头;这避免了缓存的实体内容和更新了的实体头信息之间的不一致。否则,本响应就应当包含所有本应该返回200响应中应当返回的所有实体头部域。假如ETag或Last-Modified头部不能精确匹配的话,则客户端缓存应禁止将206响应返回的内容与之前任何缓存过的内容组合在一起。任何不支持Range以及Content-Range头的缓存都禁止缓存206响应返回的内容。
##207 | Multi-Status
由WebDAV(RFC 2518)扩展的状态码,代表之后的消息体将是一个XML消息,并且可能依照之前子请求数量的不同,包含一系列独立的响应代码。

#三:3️⃣❌❌ | 🔴🔴🔴
3xx重定向 这类状态码代表需要客户端采取进一步的操作才能完成请求。通常,这些状态码用来重定向,后续的请求地址(重定向目标)在本次响应的Location域中指明。当且仅当后续的请求所使用的方法是GET或者HEAD时,用户浏览器才可以在没有用户介入的情况下自动提交所需要的后续请求。客户端应当自动监测无限循环重定向(例如:A→B→C→……→A或A→A),因为这会导致服务器和客户端大量不必要的资源消耗。按照HTTP/1.0版规范的建议,浏览器不应自动访问超过5次的重定向。
##300 | Multiple Choices
被请求的资源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回馈信息,每个都有自己特定的地址和浏览器驱动的商议信息。用户或浏览器能够自行选择一个首选的地址进行重定向。除非这是一个HEAD请求,否则该响应应当包括一个资源特性及地址的列表的实体,以便用户或浏览器从中选择最合适的重定向地址。这个实体的格式由Content-Type定义的格式所决定。浏览器可能根据响应的格式以及浏览器自身能力,自动作出最合适的选择。当然,RFC 2616规范并没有规定这样的自动选择该如何进行。如果服务器本身已经有了首选的回馈选择,那么在Location中应当指明这个回馈的URI;浏览器可能会将这个Location值作为自动重定向的地址。此外,除非额外指定,否则这个响应也是可缓存的。
##301 | Moved Permanently
被请求的资源已永久移动到新位置,并且将来任何对此资源的引用都应该使用本响应返回的若干个URI之一。如果可能,拥有链接编辑功能的客户端应当自动把请求的地址修改为从服务器反馈回来的地址。除非额外指定,否则这个响应也是可缓存的。新的永久性的URI应当在响应的Location域中返回。除非这是一个HEAD请求,否则响应的实体中应当包含指向新的URI的超链接及简短说明。如果这不是一个GET或者HEAD请求,因此浏览器禁止自动进行重定向,除非得到用户的确认,因为请求的条件可能因此发生变化。注意:对于某些使用HTTP/1.0协议的浏览器,当它们发送的POST请求得到了一个301响应的话,接下来的重定向请求将会变成GET方式。
##302 | Found
请求的资源现在临时从不同的URI响应请求。由于这样的重定向是临时的,客户端应当继续向原有地址发送以后的请求。只有在Cache-Control或Expires中进行了指定的情况下,这个响应才是可缓存的。新的临时性的URI应当在响应的Location域中返回。除非这是一个HEAD请求,否则响应的实体中应当包含指向新的URI的超链接及简短说明。如果这不是一个GET或者HEAD请求,那么浏览器禁止自动进行重定向,除非得到用户的确认,因为请求的条件可能因此发生变化。注意:虽然RFC 1945和RFC 2068规范不允许客户端在重定向时改变请求的方法,但是很多现存的浏览器将302响应视作为303响应,并且使用GET方式访问在Location中规定的URI,而无视原先请求的方法。状态码303和307被添加了进来,用以明确服务器期待客户端进行何种反应。
##303 | See Other
对应当前请求的响应可以在另一个URI上被找到,而且客户端应当采用GET的方式访问那个资源。这个方法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允许由脚本激活的POST请求输出重定向到一个新的资源。这个新的URI不是原始资源的替代引用。同时,303响应禁止被缓存。当然,第二个请求(重定向)可能被缓存。新的URI应当在响应的Location域中返回。除非这是一个HEAD请求,否则响应的实体中应当包含指向新的URI的超链接及简短说明。注意:许多HTTP/1.1版以前的浏览器不能正确理解303状态。如果需要考虑与这些浏览器之间的互动,302状态码应该可以胜任,因为大多数的浏览器处理302响应时的方式恰恰就是上述规范要求客户端处理303响应时应当做的。
##304 | Not Modified
如果客户端发送了一个带条件的GET请求且该请求已被允许,而文档的内容(自上次访问以来或者根据请求的条件)并没有改变,则服务器应当返回这个状态码。304响应禁止包含消息体,因此始终以消息头后的第一个空行结尾。 该响应必须包含以下的头信息:Date,除非这个服务器没有时钟。假如没有时钟的服务器也遵守这些规则,那么代理服务器以及客户端可以自行将Date字段添加到接收到的响应头中去(正如RFC 2068中规定的一样),缓存机制将会正常工作。ETag和/或Content-Location,假如同样的请求本应返回200响应。Expires, Cache-Control,和Vary,假如其值可能与之前相同变量的其他响应对应的值不同的话。假如本响应请求使用了强缓存验证,那么本次响应不应该包含其他实体头;否则(例如,某个带条件的GET请求使用了弱缓存验证),本次响应禁止包含其他实体头;这避免了缓存了的实体内容和更新了的实体头信息之间的不一致。假如某个304响应指明了当前某个实体没有缓存,那么缓存系统必须忽视这个响应,并且重复发送不包含限制条件的请求。假如接收到一个要求更新某个缓存条目的304响应,那么缓存系统必须更新整个条目以反映所有在响应中被更新的字段的值。
##305 | Use Proxy
被请求的资源必须通过指定的代理才能被访问。Location域中将给出指定的代理所在的URI信息,接收者需要重复发送一个单独的请求,通过这个代理才能访问相应资源。只有原始服务器才能创建305响应。注意:RFC 2068中没有明确305响应是为了重定向一个单独的请求,而且只能被原始服务器创建。忽视这些限制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后果。
##306 | Switch Proxy
在最新版的规范中,306状态码已经不再被使用。
##307 | Temporary Redirect
请求的资源现在临时从不同的URI响应请求。由于这样的重定向是临时的,客户端应当继续向原有地址发送以后的请求。只有在Cache-Control或Expires中进行了指定的情况下,这个响应才是可缓存的。新的临时性的URI应当在响应的Location域中返回。除非这是一个HEAD请求,否则响应的实体中应当包含指向新的URI的超链接及简短说明。因为部分浏览器不能识别307响应,因此需要添加上述必要信息以便用户能够理解并向新的URI发出访问请求。如果这不是一个GET或者HEAD请求,那么浏览器禁止自动进行重定向,除非得到用户的确认,因为请求的条件可能因此发生变化。
#四:4️⃣❌❌ | 🔴🔴🔴
4xx客户端错误这类的状态码代表了客户端看起来可能发生了错误,妨碍了服务器的处理。除非响应的是一个HEAD请求,否则服务器就应该返回一个解释当前错误状况的实体,以及这是临时的还是永久性的状况。这些状态码适用于任何请求方法。浏览器应当向用户显示任何包含在此类错误响应中的实体内容。如果错误发生时客户端正在传送数据,那么使用TCP的服务器实现应当仔细确保在关闭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之前,客户端已经收到了包含错误信息的数据包。如果客户端在收到错误信息后继续向服务器发送数据,服务器的TCP栈将向客户端发送一个重置数据包,以清除该客户端所有还未识别的输入缓冲,以免这些数据被服务器上的应用程序读取并干扰后者。
##400 | Bad Request
由于包含语法错误,当前请求无法被服务器理解。除非进行修改,否则客户端不应该重复提交这个请求。
##401 | Unauthorized
当前请求需要用户验证。该响应必须包含一个适用于被请求资源的WWW-Authenticate信息头用以询问用户信息。客户端可以重复提交一个包含恰当的Authorization头信息的请求。如果当前请求已经包含了Authorization证书,那么401响应代表着服务器验证已经拒绝了那些证书。如果401响应包含了与前一个响应相同的身份验证询问,且浏览器已经至少尝试了一次验证,那么浏览器应当向用户展示响应中包含的实体信息,因为这个实体信息中可能包含了相关诊断信息。参见RFC 2617。
##402 | Payment Required
该状态码是为了将来可能的需求而预留的。
##403 | Forbidden
服务器已经理解请求,但是拒绝执行它。与401响应不同的是,身份验证并不能提供任何帮助,而且这个请求也不应该被重复提交。如果这不是一个HEAD请求,而且服务器希望能够讲清楚为何请求不能被执行,那么就应该在实体内描述拒绝的原因。当然服务器也可以返回一个404响应,假如它不希望让客户端获得任何信息。
##404 | Not Found
请求失败,请求所希望得到的资源未被在服务器上发现。没有信息能够告诉用户这个状况到底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假如服务器知道情况的话,应当使用410状态码来告知旧资源因为某些内部的配置机制问题,已经永久的不可用,而且没有任何可以跳转的地址。404这个状态码被广泛应用于当服务器不想揭示到底为何请求被拒绝或者没有其他适合的响应可用的情况下。
##405 | Method Not Allowed
请求行中指定的请求方法不能被用于请求相应的资源。该响应必须返回一个Allow头信息用以表示出当前资源能够接受的请求方法的列表。鉴于PUT,DELETE方法会对服务器上的资源进行写操作,因而绝大部分的网页服务器都不支持或者在默认配置下不允许上述请求方法,对于此类请求均会返回405错误。
##406 | Not Acceptable
请求的资源的内容特性无法满足请求头中的条件,因而无法生成响应实体。除非这是一个HEAD请求,否则该响应就应当返回一个包含可以让用户或者浏览器从中选择最合适的实体特性以及地址列表的实体。实体的格式由Content-Type头中定义的媒体类型决定。浏览器可以根据格式及自身能力自行作出最佳选择。但是,规范中并没有定义任何作出此类自动选择的标准。
##407 | Proxy Authentication Required
与401响应类似,只不过客户端必须在代理服务器上进行身份验证。代理服务器必须返回一个Proxy-Authenticate用以进行身份询问。客户端可以返回一个Proxy-Authorization信息头用以验证。参见RFC 2617。
##408 | Request Timeout
请求超时。客户端没有在服务器预备等待的时间内完成一个请求的发送。客户端可以随时再次提交这一请求而无需进行任何更改。
##409 | Conflict
由于和被请求的资源的当前状态之间存在冲突,请求无法完成。这个代码只允许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被使用:用户被认为能够解决冲突,并且会重新提交新的请求。该响应应当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便用户发现冲突的源头。冲突通常发生于对PUT请求的处理中。例如,在采用版本检查的环境下,某次PUT提交的对特定资源的修改请求所附带的版本信息与之前的某个(第三方)请求向冲突,那么此时服务器就应该返回一个409错误,告知用户请求无法完成。此时,响应实体中很可能会包含两个冲突版本之间的差异比较,以便用户重新提交归并以后的新版本。
##410 | Gone
被请求的资源在服务器上已经不再可用,而且没有任何已知的转发地址。这样的状况应当被认为是永久性的。如果可能,拥有链接编辑功能的客户端应当在获得用户许可后删除所有指向这个地址的引用。如果服务器不知道或者无法确定这个状况是否是永久的,那么就应该使用404状态码。除非额外说明,否则这个响应是可缓存的。410响应的目的主要是帮助网站管理员维护网站,通知用户该资源已经不再可用,并且服务器拥有者希望所有指向这个资源的远端连接也被删除。这类事件在限时、增值服务中很普遍。同样,410响应也被用于通知客户端在当前服务器站点上,原本属于某个个人的资源已经不再可用。当然,是否需要把所有永久不可用的资源标记为'410 Gone',以及是否需要保持此标记多长时间,完全取决于服务器拥有者。
##411 | Length Required
服务器拒绝在没有定义Content-Length头的情况下接受请求。在添加了表明请求消息体长度的有效Content-Length头之后,客户端可以再次提交该请求。
##412 | Precondition Failed
服务器在验证在请求的头字段中给出先决条件时,没能满足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这个状态码允许客户端在获取资源时在请求的元信息(请求头字段数据)中设置先决条件,以此避免该请求方法被应用到其希望的内容以外的资源上。
##413 | Request Entity Too Large
服务器拒绝处理当前请求,因为该请求提交的实体数据大小超过了服务器愿意或者能够处理的范围。此种情况下,服务器可以关闭连接以免客户端继续发送此请求。如果这个状况是临时的,服务器应当返回一个Retry-After的响应头,以告知客户端可以在多少时间以后重新尝试。
##414 | Request-URI Too Long
请求的URI长度超过了服务器能够解释的长度,因此服务器拒绝对该请求提供服务。这比较少见,通常的情况包括:本应使用POST方法的表单提交变成了GET方法,导致查询字符串(Query String)过长。重定向URI“黑洞”,例如每次重定向把旧的URI作为新的URI的一部分,导致在若干次重定向后URI超长。客户端正在尝试利用某些服务器中存在的安全漏洞攻击服务器。这类服务器使用固定长度的缓冲读取或操作请求的URI,当GET后的参数超过某个数值后,可能会产生缓冲区溢出,导致任意代码被执行[1]。没有此类漏洞的服务器,应当返回414状态码。
##415 | Unsupported Media Type
对于当前请求的方法和所请求的资源,请求中提交的实体并不是服务器中所支持的格式,因此请求被拒绝。
##416 | Requested Range Not Satisfiable
如果请求中包含了Range请求头,并且Range中指定的任何数据范围都与当前资源的可用范围不重合,同时请求中又没有定义If-Range请求头,那么服务器就应当返回416状态码。假如Range使用的是字节范围,那么这种情况就是指请求指定的所有数据范围的首字节位置都超过了当前资源的长度。服务器也应当在返回416状态码的同时,包含一个Content-Range实体头,用以指明当前资源的长度。这个响应也被禁止使用multipart/byteranges作为其Content-Type
##417 | Expectation Failed
在请求头Expect中指定的预期内容无法被服务器满足,或者这个服务器是一个代理服务器,它有明显的证据证明在当前路由的下一个节点上,Expect的内容无法被满足。
##418 | I'm a teapot
本操作码是在1998年作为IETF的传统愚人节笑话, 在RFC 2324 超文本咖啡壶控制协议中定义的,并不需要在真实的HTTP服务器中定义。
##421 | There are too many connections from your internet address
从当前客户端所在的IP地址到服务器的连接数超过了服务器许可的最大范围。通常,这里的IP地址指的是从服务器上看到的客户端地址(比如用户的网关或者代理服务器地址)。在这种情况下,连接数的计算可能涉及到不止一个终端用户。
##422 | Unprocessable Entity
请求格式正确,但是由于含有语义错误,无法响应。(RFC 4918 WebDAV)
##423 | Locked
当前资源被锁定。(RFC 4918 WebDAV)
##424 | Failed Dependency
由于之前的某个请求发生的错误,导致当前请求失败,例如PROPPATCH。(RFC 4918 WebDAV)
##425 | Unordered Collection
在WebDav Advanced Collections草案中定义,但是未出现在《WebDAV顺序集协议》(RFC 3658)中。
##426 | Upgrade Required
客户端应当切换到TLS/1.0。(RFC 2817)
##449 | Retry With
由微软扩展,代表请求应当在执行完适当的操作后进行重试。

#五:5️⃣❌❌ | 🔴🔴🔴
5xx服务器错误 这类状态码代表了服务器在处理请求的过程中有错误或者异常状态发生,也有可能是服务器意识到以当前的软硬件资源无法完成对请求的处理。除非这是一个HEAD请求,否则服务器应当包含一个解释当前错误状态以及这个状况是临时的还是永久的解释信息实体。浏览器应当向用户展示任何在当前响应中被包含的实体。这些状态码适用于任何响应方法。
##500 | Internal Server Error
服务器遇到了一个未曾预料的状况,导致了它无法完成对请求的处理。一般来说,这个问题都会在服务器的程序码出错时出现。
##501 | Not Implemented
服务器不支持当前请求所需要的某个功能。当服务器无法识别请求的方法,并且无法支持其对任何资源的请求。
##502 | Bad Gateway
作为网关或者代理工作的服务器尝试执行请求时,从上游服务器接收到无效的响应。
##503 | Service Unavailable
由于临时的服务器维护或者过载,服务器当前无法处理请求。这个状况是临时的,并且将在一段时间以后恢复。如果能够预计延迟时间,那么响应中可以包含一个Retry-After头用以标明这个延迟时间。如果没有给出这个Retry-After信息,那么客户端应当以处理500响应的方式处理它。
##504 | Gateway Timeout
作为网关或者代理工作的服务器尝试执行请求时,未能及时从上游服务器(URI标识出的服务器,例如HTTP、FTP、LDAP)或者辅助服务器(例如DNS)收到响应。 注意:某些代理服务器在DNS查询超时时会返回400或者500错误
##505 | HTTP Version Not Supported
服务器不支持,或者拒绝支持在请求中使用的HTTP版本。这暗示着服务器不能或不愿使用与客户端相同的版本。响应中应当包含一个描述了为何版本不被支持以及服务器支持哪些协议的实体。
##506 | Variant Also Negotiates
由《透明内容协商协议》(RFC 2295)扩展,代表服务器存在内部配置错误:被请求的协商变元资源被配置为在透明内容协商中使用自己,因此在一个协商处理中不是一个合适的重点。
##507 | Insufficient Storage
服务器无法存储完成请求所必须的内容。这个状况被认为是临时的。WebDAV(RFC 4918)
##509 | Bandwidth Limit Exceeded
服务器达到带宽限制。这不是一个官方的状态码,但是仍被广泛使用。
##510 | Not Extended
获取资源所需要的策略并没有没满足。

02/01/2016 15:59 下午 posted in  apple

iOS网络缓存扫盲篇

FROM:iOS网络缓存扫盲篇

由于微信、QQ、微博、这类的应用使用缓存很“重”,使一般的用户也对缓存也非常习惯。缓存已然成为必备。

“缓存的目的的以空间换时间”

这句话在动辄就是 300M、600M 的大应用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但能有缓存意识的公司,还在少数。

“只有你真正感受到痛的时候,你才会考虑使用缓存。”

这个痛可能是:

服务器压力、客户端网络优化、用户体验等等。

##当我们在谈论缓存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们今天将站在小白用户的角度,给缓存这个概念进行重新的定义。

缓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这里所指的缓存,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我们这里主要按照功能进行划分:

  • | 第一种 | 第二种
    ---|---|----
    目的 | 优化型缓存 | 功能型缓存
    具体描述 | 出于优化考虑:服务器压力、用户体验、为用户剩流量等等。同时优化型缓存也有内存缓存和磁盘缓存之分。 | App离线也能查看,出于功能考虑,|属于存储范畴
    常见概念 | GET网络请求缓存、WEB缓存 | 离线存储
    典型应用 | 微信首页的会话列表、微信头像、朋友圈、网易新闻新闻列表、 | 微信聊天记录、
    Parse对应的类 | PFCachedQueryController | PFOfflineStore
    重度使用缓存的App: 微信、微博、网易新闻、携程、去哪儿等等。

##GET网络请求缓存

###概述

首先要知道,POST请求不能被缓存,只有 GET 请求能被缓存。因为从数学的角度来讲,GET 的结果是 幂等 的,就好像字典里的 key 与 value 就是幂等的,而 POST 不 幂等 。缓存的思路就是将查询的参数组成的值作为 key ,对应结果作为value。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文件的资源链接,也叫 GET 请求,下文也会这样看待。

对于POST请求不能缓存只是在特定的诸如上传接口等,大部分类似FETCH请求其实是可以缓存的,不过需要自定义而已。
###80%的缓存需求:两行代码就可满足

设置缓存只需要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请使用 GET 请求。

第二个步骤:

如果你已经使用 了 GET 请求,iOS 系统 SDK 已经帮你做好了缓存。你需要的仅仅是设置下内存缓存大小、磁盘缓存大小、以及缓存路径。甚至这两行代码不设置也是可以的,会有一个默认值。代码如下:

NSURLCache *urlCache = [[NSURLCache alloc] initWithMemoryCapacity:4 * 1024 * 1024 diskCapacity:20 * 1024 * 1024 diskPath:nil];
[NSURLCache setSharedURLCache:urlCache];

第三个步骤:没有第三步!

你只要设置了这两行代码,基本就可满足80%的缓存需求。AFNetworking 的作者 Mattt曾经说过:

“无数开发者尝试自己做一个简陋而脆弱的系统来实现网络缓存的功能,殊不知 NSURLCache 只要两行代码就能搞定且好上 100 倍。”

(AFN 是不是在暗讽 SDWebImage 复杂又蹩脚的缓存机制??)

要注意

  • iOS 5.0开始,支持磁盘缓存,但仅支持 HTTP。
  • iOS 6.0开始,支持 HTTPS 缓存。

###控制缓存的有效性

我们知道:

只要是缓存,总会过期。
那么缓存的过期时间如何控制?

上文中的两行代码,已经给出了一个方法,指定超时时间。但这并也许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如果我们对数据的一致性,时效性要求很高,即使1秒钟后数据更改了,客户端也必须展示更改后的数据。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下面我们将对这种需求,进行解决方案的介绍。顺序是这样的:先从文件类型的缓存入手,引入两个概念。然后再谈下,一般数据类型比如 JSON 返回值的缓存处理。

###文件缓存:借助ETag或Last-Modified判断文件缓存是否有效。

Last-Modified

服务器的文件存贮,大多采用资源变动后就重新生成一个链接的做法。而且如果你的文件存储采用的是第三方的服务,比如七牛、青云等服务,则一定是如此。

这种做法虽然是推荐做法,但同时也不排除不同文件使用同一个链接。那么如果服务端的file更改了,本地已经有了缓存。如何更新缓存?

这种情况下需要借助 ETagLast-Modified 判断图片缓存是否有效。

Last-Modified 顾名思义,是资源最后修改的时间戳,往往与缓存时间进行对比来判断缓存是否过期。

在浏览器第一次请求某一个URL时,服务器端的返回状态会是200,内容是你请求的资源,同时有一个Last-Modified的属性标记此文件在服务期端最后被修改的时间,格式类似这样:

Last-Modified: Fri, 12 May 2006 18:53:33 GMT

客户端第二次请求此URL时,根据 HTTP 协议的规定,浏览器会向服务器传送 If-Modified-Since 报头,询问该时间之后文件是否有被修改过:

If-Modified-Since: Fri, 12 May 2006 18:53:33 GMT

总结下来它的结构如下:

-- --
请求 HeaderValue 响应 HeaderValue
Last-Modified If-Modified-Since

如果服务器端的资源没有变化,则自动返回 HTTP 304 (Not Changed.)状态码,内容为空,这样就节省了传输数据量。当服务器端代码发生改变或者重启服务器时,则重新发出资源,返回和第一次请求时类似。从而保证不向客户端重复发出资源,也保证当服务器有变化时,客户端能够得到最新的资源。

判断方法用伪代码表示:

if ETagFromServer != ETagOnClient || LastModifiedFromServer != LastModifiedOnClient
   GetFromServer
else
   GetFromCache
LastModifiedFromServer != LastModifiedOnClient

而非使用:

LastModifiedFromServer > LastModifiedOnClient

原因是考虑到可能出现类似下面的情况:服务端可能对资源文件,废除其新版,回滚启用旧版本,此时的情况是:

LastModifiedFromServer <= LastModifiedOnClient

但我们依然要更新本地缓存。

参考链接:What takes precedence: the ETag or Last-Modified HTTP header?

Demo10和 Demo11 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校验步骤:

并给出了 NSURLConnection 和 NSURLSession 两个版本:

/*!
 @brief 如果本地缓存资源为最新,则使用使用本地缓存。如果服务器已经更新或本地无缓存则从服务器请求资源。
  
 @details
 步骤:
 1. 请求是可变的,缓存策略要每次都从服务器加载
 2. 每次得到响应后,需要记录住 LastModified
 3. 下次发送请求的同时,将LastModified一起发送给服务器(由服务器比较内容是否发生变化)
  
 @return 图片资源
 */
- (void)getData:(GetDataCompletion)completion {
    NSURL *url = [NSURL URLWithString:kLastModifiedImageURL];
    NSMutableURLRequest *request = [NSMutableURLRequest requestWithURL:url cachePolicy:NSURLRequestReloadIgnoringCacheData timeoutInterval:15.0];
     
    //    // 发送 etag
    //    if (self.etag.length > 0) {
    //        [request setValue:self.etag forHTTPHeaderField:@"If-None-Match"];
    //    }
    // 发送 LastModified
    if (self.localLastModified.length > 0) {
        [request setValue:self.localLastModified forHTTPHeaderField:@"If-Modified-Since"];
    }
     
    [[[NSURLSession sharedSession] dataTaskWithRequest:request completionHandler:^(NSData *data, NSURLResponse *response, NSError *error) {
     
        // NSLog(@"%@ %tu", response, data.length);
        // 类型转换(如果将父类设置给子类,需要强制转换)
        NSHTTPURLResponse *httpResponse = (NSHTTPURLResponse *)response;
        NSLog(@"statusCode == %@", @(httpResponse.statusCode));
        // 判断响应的状态码是否是 304 Not Modified (更多状态码含义解释: https://github.com/ChenYilong/iOSDevelopmentTips)
        if (httpResponse.statusCode == 304) {
            NSLog(@"加载本地缓存图片");
            // 如果是,使用本地缓存
            // 根据请求获取到`被缓存的响应`!
            NSCachedURLResponse *cacheResponse =  [[NSURLCache sharedURLCache] cachedResponseForRequest:request];
            // 拿到缓存的数据
            data = cacheResponse.data;
        }
         
        // 获取并且纪录 etag,区分大小写
        //        self.etag = httpResponse.allHeaderFields[@"Etag"];
        // 获取并且纪录 LastModified
        self.localLastModified = httpResponse.allHeaderFields[@"Last-Modified"];
        //        NSLog(@"%@", self.etag);
        NSLog(@"%@", self.localLastModified);
        dispatch_async(dispatch_get_main_queue(), ^{
            !completion ?: completion(data);
        });
    }] resume];
}

更多响应码
##ETag

###ETag 是什么?

HTTP 协议规格说明定义ETag为“被请求变量的实体值” (参见 —— 章节 14.19)。 另一种说法是,ETag是一个可以与Web资源关联的记号(token)。它是一个 hash 值,用作 Request 缓存请求头,每一个资源文件都对应一个唯一的 ETag 值, 服务器单独负责判断记号是什么及其含义,并在HTTP响应头中将其传送到客户端,以下是服务器端返回的格式:

ETag: "50b1c1d4f775c61:df3"

客户端的查询更新格式是这样的:

If-None-Match: W/"50b1c1d4f775c61:df3"

其中:

If-None-Match - 与响应头的 Etag 相对应,可以判断本地缓存数据是否发生变化
如果ETag没改变,则返回状态304然后不返回,这也和Last-Modified一样。

总结下来它的结构如下:

  • | -
    ----|----
    请求 HeaderValue 响应| HeaderValue
    ETag | If-None-Match

ETag 是的功能与 Last-Modified 类似:服务端不会每次都会返回文件资源。客户端每次向服务端发送上次服务器返回的ETag 值,服务器会根据客户端与服务端的 ETag 值是否相等,来决定是否返回 data,同时总是返回对应的 HTTP 状态码。客户端通过 HTTP 状态码来决定是否使用缓存。比如:服务端与客户端的 ETag 值相等,则 HTTP 状态码为 304,不返回 data。服务端文件一旦修改,服务端与客户端的 ETag 值不等,并且状态值会变为200,同时返回 data。

因为修改资源文件后该值会立即变更。这也决定了 ETag 在断点下载时非常有用。 比如 AFNetworking 在进行断点下载时,就是借助它来检验数据的。详见在 AFHTTPRequestOperation 类中的用法:

    //下载暂停时提供断点续传功能,修改请求的HTTP头,记录当前下载的文件位置,下次可以从这个位置开始下载。
- (void)pause {
    unsigned long long offset = 0;
    if ([self.outputStream propertyForKey:NSStreamFileCurrentOffsetKey]) {
        offset = [[self.outputStream propertyForKey:NSStreamFileCurrentOffsetKey] unsignedLongLongValue];
    } else {
        offset = [[self.outputStream propertyForKey:NSStreamDataWrittenToMemoryStreamKey] length];
    }
     
    NSMutableURLRequest *mutableURLRequest = [self.request mutableCopy];
    if ([self.response respondsToSelector:@selector(allHeaderFields)] && [[self.response allHeaderFields] valueForKey:@"ETag"]) {
    //若请求返回的头部有ETag,则续传时要带上这个ETag,
    //ETag用于放置文件的唯一标识,比如文件MD5值
    //续传时带上ETag服务端可以校验相对上次请求,文件有没有变化,
    //若有变化则返回200,回应新文件的全数据,若无变化则返回206续传。
        [mutableURLRequest setValue:[[self.response allHeaderFields] valueForKey:@"ETag"] forHTTPHeaderField:@"If-Range"];
    }
    //给当前request加Range头部,下次请求带上头部,可以从offset位置继续下载
    [mutableURLRequest setValue:[NSString stringWithFormat:@"bytes=%llu-", offset] forHTTPHeaderField:@"Range"];
    self.request = mutableURLRequest;
     
    [super pause];
}

七牛等第三方文件存储商现在都已经支持ETag,Demo8和9 中给出的演示图片就是使用的七牛的服务,见:

static NSString *const kETagImageURL = @"http://ac-g3rossf7.clouddn.com/xc8hxXBbXexA8LpZEHbPQVB.jpg";

下面使用一个 Demo 来进行演示用法,

NSURLConnection 搭配 ETag 为例,步骤如下:

请求的缓存策略使用 NSURLRequestReloadIgnoringCacheData,忽略本地缓存
服务器响应结束后,要记录 Etag,服务器内容和本地缓存对比是否变化的重要依据
在发送请求时,设置 If-None-Match,并且传入 Etag
连接结束后,要判断响应头的状态码,如果是 304,说明本地缓存内容没有发生变化
以下代码详见 Demo08 :

/*!
 @brief 如果本地缓存资源为最新,则使用使用本地缓存。如果服务器已经更新或本地无缓存则从服务器请求资源。
  
 @details
  
 步骤:
 1. 请求是可变的,缓存策略要每次都从服务器加载
 2. 每次得到响应后,需要记录住 etag
 3. 下次发送请求的同时,将etag一起发送给服务器(由服务器比较内容是否发生变化)
  
 @return 图片资源
 */
- (void)getData:(GetDataCompletion)completion {
    NSURL *url = [NSURL URLWithString:kETagImageURL];
    NSMutableURLRequest *request = [NSMutableURLRequest requestWithURL:url cachePolicy:NSURLRequestReloadIgnoringCacheData timeoutInterval:15.0];
    // 发送 etag
    if (self.etag.length > 0) {
        [request setValue:self.etag forHTTPHeaderField:@"If-None-Match"];
    }
     
    [NSURLConnection sendAsynchronousRequest:request queue:[NSOperationQueue mainQueue] completionHandler:^(NSURLResponse *response, NSData *data, NSError *connectionError) {
     
        // NSLog(@"%@ %tu", response, data.length);dd
        // 类型转换(如果将父类设置给子类,需要强制转换)
        NSHTTPURLResponse *httpResponse = (NSHTTPURLResponse *)response;
        NSLog(@"statusCode == %@", @(httpResponse.statusCode));
        // 判断响应的状态码是否是 304 Not Modified (更多状态码含义解释: https://github.com/ChenYilong/iOSDevelopmentTips)
        if (httpResponse.statusCode == 304) {
            NSLog(@"加载本地缓存图片");
            // 如果是,使用本地缓存
            // 根据请求获取到`被缓存的响应`!
            NSCachedURLResponse *cacheResponse =  [[NSURLCache sharedURLCache] cachedResponseForRequest:request];
            // 拿到缓存的数据
            data = cacheResponse.data;
        }
         
        // 获取并且纪录 etag,区分大小写
        self.etag = httpResponse.allHeaderFields[@"Etag"];
        NSLog(@"etag值%@", self.etag);
        !completion ?: completion(data);
    }];
}

相应的 NSURLSession 搭配 ETag 的版本见 Demo09:

/*!
 @brief 如果本地缓存资源为最新,则使用使用本地缓存。如果服务器已经更新或本地无缓存则从服务器请求资源。
  
 @details
  
 步骤:
 1. 请求是可变的,缓存策略要每次都从服务器加载
 2. 每次得到响应后,需要记录住 etag
 3. 下次发送请求的同时,将etag一起发送给服务器(由服务器比较内容是否发生变化)
  
 @return 图片资源
 */
- (void)getData:(GetDataCompletion)completion {
    NSURL *url = [NSURL URLWithString:kETagImageURL];
    NSMutableURLRequest *request = [NSMutableURLRequest requestWithURL:url cachePolicy:NSURLRequestReloadIgnoringCacheData timeoutInterval:15.0];
     
    // 发送 etag
    if (self.etag.length > 0) {
        [request setValue:self.etag forHTTPHeaderField:@"If-None-Match"];
    }
     
    [[[NSURLSession sharedSession] dataTaskWithRequest:request completionHandler:^(NSData *data, NSURLResponse *response, NSError *error) {
     
        // NSLog(@"%@ %tu", response, data.length);
        // 类型转换(如果将父类设置给子类,需要强制转换)
        NSHTTPURLResponse *httpResponse = (NSHTTPURLResponse *)response;
        NSLog(@"statusCode == %@", @(httpResponse.statusCode));
        // 判断响应的状态码是否是 304 Not Modified (更多状态码含义解释: https://github.com/ChenYilong/iOSDevelopmentTips)
        if (httpResponse.statusCode == 304) {
            NSLog(@"加载本地缓存图片");
            // 如果是,使用本地缓存
            // 根据请求获取到`被缓存的响应`!
            NSCachedURLResponse *cacheResponse =  [[NSURLCache sharedURLCache] cachedResponseForRequest:request];
            // 拿到缓存的数据
            data = cacheResponse.data;
        }
         
        // 获取并且纪录 etag,区分大小写
        self.etag = httpResponse.allHeaderFields[@"Etag"];
         
        NSLog(@"%@", self.etag);
        dispatch_async(dispatch_get_main_queue(), ^{
            !completion ?: completion(data);
        });
    }] resume];
}

运行效果:

687474703a2f2f6936382e74696e797069632e636f6d2f33796868782e6a7067

##总结

在官方给出的文档中提出 ETag 是首选的方式,优于 Last-Modified 方式。因为 ETag 是基于 hash ,hash 的规则可以自己设置,而且是基于一致性,是“强校验”。 Last-Modified 是基于时间,是弱校验,弱在哪里?比如说:如果服务端的资源回滚客户端的 Last-Modified 反而会比服务端还要新。

虽然 ETag 优于 Last-Modified,但并非所有服务端都会支持,而 Last-Modified 则一般都会有该字段。 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与服务端进行协调支持 ETag,如果协商无果就只能退而求其次。

Demo 也给出了一个不支持 ETag 的链接,基本随便找一张图片都行:

static NSString *const kLastModifiedImageURL = @"http://image17-c.poco.cn/mypoco/myphoto/20151211/16/17338872420151211164742047.png";

作为通用型的网络请求工具 AFNetworking 对该现状的处理方式是,判断服务端是否包含 ETag ,然后再进行相应处理。可见AFHTTPRequestOperation 类中的用法,也就是上文中已经给出的断点下载的代码。

在回顾下思路:

为资源分派 hash 值,然后对比服务端与本地缓存是否一致来决定是否需要更新缓存。
这种思路,在开发中经常使用,比如:处于安全考虑,登陆操作一般不会传输账号密码,而是传输对应的 hash 值-- token ,这里的 token 就可以看做一个 file 资源,如果想让一个用户登陆超时时间是三天,只需要在服务端每隔三天更改下 token 值,客户端与服务端值不一致,然后服务端返回 token 过期的提示。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如果借助了 Last-Modified 和 ETag,那么缓存策略则必须使用 NSURLRequestReloadIgnoringCacheData 策略,忽略缓存,每次都要向服务端进行校验。
如果 GET 中包含有版本号信息

众多的应用都会在 GET 请求后加上版本号:

http://abc.com?my_current_version=v1.0.0

这种情况下, ?v1.0?v2.0 两个不同版本,请求到的 Last-Modified 和 ETag 会如预期吗?

这完全取决于公司服务端同事的实现, Last-Modified 和 ETag 仅仅是一个协议,并没有统一的实现方法,而服务端的处理逻辑完全取决于需求。

你完全可以要求服务端同事,仅仅判断资源的异同,而忽略掉 ?v1.0 和 ?v2.0 两个版本的区别。

参考链接:if-modified-since vs if-none-match

一般数据类型借助 Last-Modified 与 ETag 进行缓存

以上的讨论是基于文件资源,那么对一般的网络请求是否也能应用?

控制缓存过期时间,无非两种:设置一个过期时间;校验缓存与服务端一致性,只在不一致时才更新。

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对 api 层面做这种校验,只在有业务需求时才会考虑做,比如:

  1. 数据更新频率较低,“万不得已不会更新”---只在服务器有更新时才更新,以此来保证2G 等恶略网络环境下,有较好的体验。比如网易新闻栏目,但相反微博列表、新闻列表就不适合。
  2. 业务数据一致性要求高,数据更新后需要服务端立刻展示给用户。客户端显示的数据必须是服务端最新的数据。
  3. 有离线展示需求,必须实现缓存策略,保证弱网情况下的数据展示的速度。但不考虑使用缓存过期时间来控制缓存的有效性。
  4. 尽量减少数据传输,节省用户流量。

一些建议:

  1. 如果是 file 文件类型,用 Last-Modified 就够了。即使 ETag 是首选,但此时两者效果一致。九成以上的需求,效果都一致。
  2. 如果是一般的数据类型--基于查询的 get 请求,比如返回值是 data 或 string 类型的 json 返回值。那么 Last-Modified 服务端支持起来就会困难一点。因为比如 你做了一个博客浏览 app ,查询最近的10条博客, 基于此时的业务考虑 Last-Modified 指的是10条中任意一个博客的更改。那么服务端需要在你发出请求后,遍历下10条数据,得到“10条中是否至少一个被修改了”。而且要保证每一条博客表数据都有一个类似于记录 Last-Modified 的字段,这显然不太现实。
  3. 如果更新频率较高,比如最近微博列表、最近新闻列表,这些请求就不适合,更多的处理方式是添加一个接口,客户端将本地缓存的最后一条数据的的时间戳或 id 传给服务端,然后服务端会将新增的数据条数返回,没有新增则返回 nil 或 304。

参考链接:《(慕课网)imooc iPhone3.3 接口数据缓存》

剩下20%的网络缓存需求

真的有NSURLCache 不能满足的需求?

有人可能要问:

NSURLCache 不是帮我们做了硬盘缓存么?那我们为什么要自己用数据库做本地缓存啊。为啥不直接用NSURLCache 不是更方便?

系统帮我们做的缓存,好处是自动,无需我们进行复杂的设置。坏处也恰恰是这个:不够灵活,不能自定义。只能指定一个缓存的总文件夹,不能分别指定每一个文件缓存的位置,更不能为每个文件创建一个文件夹,也不能指定文件夹的名称。缓存的对象也是固定的:只能是 GET请求的返回值。

02/01/2016 10:26 上午 posted in  apple

Launch Screen在iOS7/8中的实现

转载:Launch Screen在iOS7/8中的实现

目前项目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 兼容iOS7和iOS8,之前的版本不需要支持了
  • 实现兼容3.5、4、4.7和5.5寸屏幕,竖屏的Lauch Screen

创建所需的PNG图片

有关iPhone6/6+相关尺寸见这里:iPhone 6 Screens Demystified
需要如下尺寸图片:

  • 用于iPhone6+的1242x2208,或者1080x1920,也就是Retina HD 5.5
  • 用于iPhone6的750x1334,也就是Retina HD 4.7
  • 用于4寸屏(iPhone5/5s)的640x1136,就是Retina 4
  • 用于3.5寸(iPhone4/4s)的640x960,就是2x

###使用LaunchImage

使用LaunchImage,可以兼容iOS7和iOS8。
因为iOS8也会调用LaunchScreen.xib,所以我的做法是直接删除它。就是这个文件:

然后,在Images.xcassets中创建一个LaunchImage

需要在项目属性里,launch Images Source里设置为LaunchImage

测试了一下:

  • iPhone6+使用的是Retina HD 5.5
  • iPhone6使用的是Retina HD 4.7
  • iPhone5s使用的是Retina 4
  • iPhone4s使用的是2x

###使用LauchScreen.xib

这是Xcode6/iOS8的新功能,也就是说,这个步骤,是为了支持iOS8的,而不支持iOS7。其实在目前的项目用不上,不过做了技术准备,就写下来吧。
看到这个方形的xib文件,怪怪的,这是为了支持横屏和竖屏的,因为这个项目只需要竖屏,也可以这样:

不改也没关系。在Images.xcassets里创建backgroundImage

给LaunchScreen.xib中加一个图片,用刚刚创建的backgroundImage。

测试一下,iOS8下面的Launch Screen都没有问题了:

  • iPhone6+用的是3x
  • iPhone5s用的是Retina 4 2x
  • iPhone6和iPhone4s都是用的2x

因此我没有添加1x的图片,基本没用。


###结论

  • 目前比较好的方式是使用Launch Image的方式创建各种设备的图片文件,兼容iOS7/8
  • 使用LaunchScreen.xib,功能更强大,但是仅支持iOS8,可能再过几年可以成为主流方法

源代码见这里:GitHub,是使用LaunchImage的方式。

12/01/2015 14:15 下午 posted in  apple

iOS开发之如何跳到系统设置里的WiFi界面

12/01/2015 08:50 上午 posted in  apple

区域适配TableView顶部上方留白的问题

1.坐标:IOS7版本以屏幕左上角为原点(iOS7以前版本是在状态栏或者导航条下)为原点坐标
2.UIScrollView(包括其子类,比如UITableView):会自动在顶部和底部预留一些空白(因为滚动经过半透明导航条或者tabbar下面,需要能隐约看到的效果),是否预留空白可以由UIViewController的
automaticallyAdjustsScrollViewInsets的这个属性控制(默认YES,表示预留空白)。
上面这些只要你用iOS开发,就能发现。
实现self.automaticallyAdjustsScrollViewInsets=NO;即可

:automaticallyAdjustsScrollViewInsets
iOS 7 viewcontroller新增属性automaticallyAdjustsScrollViewInsets,即是否根据按所在界面的navigationbar与tabbar的高度,自动调整scrollview的 inset,

他的意义在于,让你以坐标 0,0 fullScreen 布局。这样才能透过导航栏的毛玻璃看出朦胧的感觉,,,朦朦胧胧,就像少女披了层纱,你说美不美。。。走题了, 7 的理念是突出内容,淡化 UI 。让你感觉你能看到的东西更多了。比如我就很讨厌现在还居然一堆 app 在那走卡片风格,不按 edge to edge 来,你空那么一道缝,它到底有啥用,浪费屏幕像素。

11/10/2015 09:12 上午 posted in  apple

在iOS7之后修改顶部状态栏字体颜色的总结

状态栏的字体为黑色: UIStatusBarStyleDefault

状态栏的字体为白色: UIStatusBarStyleLightContent

###一、在 info.plist 中,将View controller-based status bar appearance设为 NO

状态栏字体的颜色只由下面的属性设定,默认为白色:

// default is UIStatusBarStyleDefault

[UIApplication sharedApplication].statusBarStyle

解决个别 vc 中状态栏字体颜色不同的办法

  1. 在info.plist中,将View controller-based status bar appearance设为NO.

  2. 在app delegate中:

[UIApplication sharedApplication].statusBarStyle = UIStatusBarStyleLightContent;
  1. 在个别状态栏字体颜色不一样的vc中
-(void)viewWillAppear:(BOOL)animated{

[UIApplication sharedApplication].statusBarStyle = UIStatusBarStyleDefault;

}

-(void)viewWillDisappear:(BOOL)animated

{

[super viewWillDisappear:animated];

[UIApplication sharedApplication].statusBarStyle = UIStatusBarStyleLightContent;

}

###二、在 info.plist 中,将 View controller-based status bar appearance 设为 YES ,或者没有设置。

View controller-based status bar appearance的默认值就是YES。

如果View controller-based status bar appearance为YES。

则[UIApplication sharedApplication].statusBarStyle 无效。

用下面的方法:

  1. 在vc中重写vc的preferredStatusBarStyle方法。
-(UIStatusBarStyle)preferredStatusBarStyle{

return UIStatusBarStyleDefault;

}

  1. 在viewDidload中调用:[self setNeedsStatusBarAppearanceUpdate];

但是,当vc在nav中时,上面方法没用 ,vc中的preferredStatusBarStyle方法根本不用被调用。

原因是,[self setNeedsStatusBarAppearanceUpdate]发出后,

只会调用navigation controller中的preferredStatusBarStyle方法,

vc中的preferredStatusBarStyley方法跟本不会被调用。

解决办法有两个:

方法一:

设置navbar的barStyle 属性会影响status bar 的字体和背景色。如下。

//status bar的字体为白色

//导航栏的背景色是黑色。

self.navigationController.navigationBar.barStyle = UIBarStyleBlack;

//status bar的字体为黑色

//导航栏的背景色是白色,状态栏的背景色也是白色。

//self.navigationController.navigationBar.barStyle = UIBarStyleDefault;

方法二:

自定义一个nav bar的子类,在这个子类中重写preferredStatusBarStyle方法:

MyNav* nav = [[MyNav alloc] initWithRootViewController:vc];

self.window.rootViewController = nav;

@implementation MyNav

- (UIStatusBarStyle)preferredStatusBarStyle

{

UIViewController* topVC = self.topViewController;

return [topVC preferredStatusBarStyle];

}
11/06/2015 10:25 上午 posted in  apple

HTTP协议详解

Author :Jeffrey

##引言

HTTP是一个属于应用层的面向对象的协议,由于其简捷、快速的方式,适用于分布式超媒体信息系统。它于1990年提出,经过几年的使用与发展,得到不断地完善和扩展。目前在WWW中使用的是HTTP/1.0的第六版,HTTP/1.1的规范化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而且HTTP-NG(Next Generation of HTTP)的建议已经提出。

HTTP协议的主要特点可概括如下:
1.支持客户/服务器模式。
2.简单快速:客户向服务器请求服务时,只需传送请求方法和路径。请求方法常用的有GETHEADPOST。每种方法规定了客户与服务器联系的类型不同。由于HTTP协议简单,使得HTTP服务器的程序规模小,因而通信速度很快。
3.灵活:HTTP允许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对象。正在传输的类型由Content-Type加以标记。
4.无连接:无连接的含义是限制每次连接只处理一个请求。服务器处理完客户的请求,并收到客户的应答后,即断开连接。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节省传输时间。
5.无状态:HTTP协议是无状态协议。无状态是指协议对于事务处理没有记忆能力。缺少状态意味着如果后续处理需要前面的信息,则它必须重传,这样可能导致每次连接传送的数据量增大。另一方面,在服务器不需要先前信息时它的应答就较快。

##一、HTTP协议详解之URL篇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是一个基于请求与响应模式的、无状态的、应用层的协议,常基于TCP的连接方式,HTTP1.1版本中给出一种持续连接的机制,绝大多数的Web开发,都是构建在HTTP协议之上的Web应用。

HTTP URL (UR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URI,包含了用于查找某个资源的足够的信息)的格式如下:
http://host[“:”port][abs_path]
http表示要通过HTTP协议来定位网络资源;host表示合法的Internet主机域名或者IP地址;port指定一个端口号,为空则使用缺省端口80;abs_path指定请求资源的URI;如果URL中没有给出abs_path,那么当它作为请求URI时,必须以“/”的形式给出,通常这个工作浏览器自动帮我们完成。
eg:
1、输入:www.guet.edu.cn
浏览器自动转换成:http://www.guet.edu.cn/
2、http:192.168.0.116:8080/index.jsp

##二、HTTP协议详解之请求篇

http请求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请求行、消息报头、请求正文

1、请求行以一个方法符号开头,以空格分开,后面跟着请求的URI和协议的版本,格式如下:Method Request-URI HTTP-Version CRLF
其中 Method表示请求方法;Request-URI是一个统一资源标识符;HTTP-Version表示请求的HTTP协议版本;CRLF表示回车和换行(除了作为结尾的CRLF外,不允许出现单独的CR或LF字符)。

请求方法(所有方法全为大写)有多种,各个方法的解释如下:
GET 请求获取Request-URI所标识的资源
POST 在Request-URI所标识的资源后附加新的数据
HEAD 请求获取由Request-URI所标识的资源的响应消息报头
PUT 请求服务器存储一个资源,并用Request-URI作为其标识
DELETE 请求服务器删除Request-URI所标识的资源
TRACE 请求服务器回送收到的请求信息,主要用于测试或诊断
CONNECT 保留将来使用
OPTIONS 请求查询服务器的性能,或者查询与资源相关的选项和需求
应用举例:
GET方法: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网址的方式访问网页时,浏览器采用GET方法向服务器获取资源,eg:GET /form.html HTTP/1.1 (CRLF)

POST方法要求被请求服务器接受附在请求后面的数据,常用于提交表单。
eg:POST /reg.jsp HTTP/ (CRLF)
Accept:image/gif,image/x-xbit,… (CRLF)

HOST:www.guet.edu.cn (CRLF)
Content-Length:22 (CRLF)
Connection:Keep-Alive (CRLF)
Cache-Control:no-cache (CRLF)
(CRLF) //该CRLF表示消息报头已经结束,在此之前为消息报头
user=jeffrey&pwd=1234 //此行以下为提交的数据

HEAD方法与GET方法几乎是一样的,对于HEAD请求的回应部分来说,它的HTTP头部中包含的信息与通过GET请求所得到的信息是相同的。利用这个方法,不必传输整个资源内容,就可以得到Request-URI所标识的资源的信息。该方法常用于测试超链接的有效性,是否可以访问,以及最近是否更新。
2、请求报头后述
3、请求正文(略)

##三、HTTP协议详解之响应篇

在接收和解释请求消息后,服务器返回一个HTTP响应消息。

HTTP响应也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状态行消息报头响应正文
1、状态行格式如下:
HTTP-Version Status-Code Reason-Phrase CRLF
其中,HTTP-Version表示服务器HTTP协议的版本;Status-Code表示服务器发回的响应状态代码;Reason-Phrase表示状态代码的文本描述。
状态代码有三位数字组成,第一个数字定义了响应的类别,且有五种可能取值:
1xx:指示信息–表示请求已接收,继续处理
2xx:成功–表示请求已被成功接收、理解、接受
3xx:重定向–要完成请求必须进行更进一步的操作
4xx:客户端错误–请求有语法错误或请求无法实现
5xx:服务器端错误–服务器未能实现合法的请求

常见状态代码、状态描述、说明:

200 OK //客户端请求成功
400 Bad Request //客户端请求有语法错误,不能 被服务器所理解
401 Unauthorized //请求未经授权,这个状态代 码必须和WWW-Authenticate报头域一起使用
403 Forbidden //服务器收到请求,但是拒绝提供 服务
404 Not Found //请求资源不存在,eg:输入了错 误的URL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服务器发生不可预期的错误
503 Server Unavailable //服务器当前不能处理客户端的请求,一段时间后可能恢复正常
eg:HTTP/1.1 200 OK (CRLF)

2、响应报头后述

3、响应正文就是服务器返回的资源的内容

##四、HTTP协议详解之消息报头篇

HTTP消息由客户端到服务器的请求和服务器到客户端的响应组成。请求消息和响应消息都是由开始行(对于请求消息,开始行就是请求行,对于响应消息,开始行就是状态行),消息报头(可选),空行(只有CRLF的行),消息正文(可选)组成。

HTTP消息报头包括普通报头请求报头响应报头实体报头
每一个报头域都是由名字+“:”+空格+值 组成,消息报头域的名字是大小写无关的。

1、普通报头
在普通报头中,有少数报头域用于所有的请求和响应消息,但并不用于被传输的实体,只用于传输的消息。
eg:
Cache-Control 用于指定缓存指令,缓存指令是单向的(响应中出现的缓存指令在请求中未必会出现),且是独立的(一个消息的缓存指令不会影响另一个消息处理的缓存机制),HTTP1.0使用的类似的报头域为Pragma。
请求时的缓存指令包括:no-cache(用于指示请求或响应消息不能缓存)、no-store、max-age、max-stale、min-fresh、only-if-cached;
响应时的缓存指令包括:public、private、no-cache、no-store、no-transform、must-revalidate、proxy-revalidate、max-age、s-maxage.
eg:为了指示IE浏览器(客户端)不要缓存页面,服务器端的JSP程序可以编写如下:response.sehHeader(“Cache-Control”,”no-cache”);
//response.setHeader(“Pragma”,”no-cache”);作用相当于上述代码,通常两者//合用
这句代码将在发送的响应消息中设置普通报头域:Cache-Control:no-cache

Date普通报头域表示消息产生的日期和时间

Connection普通报头域允许发送指定连接的选项。例如指定连接是连续,或者指定“close”选项,通知服务器,在响应完成后,关闭连接

2、请求报头
请求报头允许客户端向服务器端传递请求的附加信息以及客户端自身的信息。
常用的请求报头
Accept
Accept请求报头域用于指定客户端接受哪些类型的信息。eg:Accept:image/gif,表明客户端希望接受GIF图象格式的资源;Accept:text/html,表明客户端希望接受html文本。
Accept-Charset
Accept-Charset请求报头域用于指定客户端接受的字符集。eg:Accept-Charset:iso-8859-1,gb2312.如果在请求消息中没有设置这个域,缺省是任何字符集都可以接受。
Accept-Encoding
Accept-Encoding请求报头域类似于Accept,但是它是用于指定可接受的内容编码。eg:Accept-Encoding:gzip.deflate.如果请求消息中没有设置这个域服务器假定客户端对各种内容编码都可以接受。
Accept-Language
Accept-Language请求报头域类似于Accept,但是它是用于指定一种自然语言。eg:Accept-Language:zh-cn.如果请求消息中没有设置这个报头域,服务器假定客户端对各种语言都可以接受。
Authorization
Authorization请求报头域主要用于证明客户端有权查看某个资源。当浏览器访问一个页面时,如果收到服务器的响应代码为401(未授权),可以发送一个包含Authorization请求报头域的请求,要求服务器对其进行验证。
Host(发送请求时,该报头域是必需的)
Host请求报头域主要用于指定被请求资源的Internet主机和端口号,它通常从HTTP URL中提取出来的,eg:
我们在浏览器中输入:http://www.guet.edu.cn/index.html
浏览器发送的请求消息中,就会包含Host请求报头域,如下:
Host:www.guet.edu.cn
此处使用缺省端口号80,若指定了端口号,则变成:Host:www.guet.edu.cn:指定端口号
User-Agent
我们上网登陆论坛的时候,往往会看到一些欢迎信息,其中列出了你的操作系统的名称和版本,你所使用的浏览器的名称和版本,这往往让很多人感到很神奇,实际上,服务器应用程序就是从User-Agent这个请求报头域中获取到这些信息。User-Agent请求报头域允许客户端将它的操作系统、浏览器和其它属性告诉服务器。不过,这个报头域不是必需的,如果我们自己编写一个浏览器,不使用User-Agent请求报头域,那么服务器端就无法得知我们的信息了。
请求报头举例:
GET /form.html HTTP/1.1 (CRLF)
Accept:image/gif,image/x-xbitmap,image/jpeg,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application/vnd.ms-excel,application/vnd.ms-powerpoint,application/msword,/ (CRLF)
Accept-Language:zh-cn (CRLF)
Accept-Encoding:gzip,deflate (CRLF)
If-Modified-Since:Wed,05 Jan 2007 11:21:25 GMT (CRLF)
If-None-Match:W/”80b1a4c018f3c41:8317″ (CRLF)
User-Agent:Mozilla/4.0(compatible;MSIE6.0;Windows NT 5.0) (CRLF)
Host:www.guet.edu.cn (CRLF)
Connection:Keep-Alive (CRLF)
(CRLF)

3、响应报头
响应报头允许服务器传递不能放在状态行中的附加响应信息,以及关于服务器的信息和对Request-URI所标识的资源进行下一步访问的信息。
常用的响应报头
Location
Location响应报头域用于重定向接受者到一个新的位置。Location响应报头域常用在更换域名的时候。
Server
Server响应报头域包含了服务器用来处理请求的软件信息。与User-Agent请求报头域是相对应的。下面是
Server响应报头域的一个例子:
Server:Apache-Coyote/1.1
WWW-Authenticate
WWW-Authenticate响应报头域必须被包含在401(未授权的)响应消息中,客户端收到401响应消息时候,并发送Authorization报头域请求服务器对其进行验证时,服务端响应报头就包含该报头域。
eg:WWW-Authenticate:Basic realm=”Basic Auth Test!” //可以看出服务器对请求资源采用的是基本验证机制。

4、实体报头
请求和响应消息都可以传送一个实体。一个实体由实体报头域和实体正文组成,但并不是说实体报头域和实体正文要在一起发送,可以只发送实体报头域。实体报头定义了关于实体正文(eg:有无实体正文)和请求所标识的资源的元信息。
常用的实体报头
Content-Encoding
Content-Encoding实体报头域被用作媒体类型的修饰符,它的值指示了已经被应用到实体正文的附加内容的编码,因而要获得Content-Type报头域中所引用的媒体类型,必须采用相应的解码机制。Content-Encoding这样用于记录文档的压缩方法,eg:Content-Encoding:gzip
Content-Language
Content-Language实体报头域描述了资源所用的自然语言。没有设置该域则认为实体内容将提供给所有的语言阅读
者。eg:Content-Language:da
Content-Length
Content-Length实体报头域用于指明实体正文的长度,以字节方式存储的十进制数字来表示。
Content-Type
Content-Type实体报头域用语指明发送给接收者的实体正文的媒体类型。eg:
Content-Type:text/html;charset=ISO-8859-1
Content-Type:text/html;charset=GB2312
Last-Modified
Last-Modified实体报头域用于指示资源的最后修改日期和时间。
Expires
Expires实体报头域给出响应过期的日期和时间。为了让代理服务器或浏览器在一段时间以后更新缓存中(再次访问曾访问过的页面时,直接从缓存中加载,缩短响应时间和降低服务器负载)的页面,我们可以使用Expires实体报头域指定页面过期的时间。eg:Expires:Thu,15 Sep 2006 16:23:12 GMT
HTTP1.1的客户端和缓存必须将其他非法的日期格式(包括0)看作已经过期。eg:为了让浏览器不要缓存页面,我们也可以利用Expires实体报头域,设置为0,jsp中程序如下:response.setDateHeader(“Expires”,”0″);

##五、利用telnet观察http协议的通讯过程

实验目的及原理:
利用MS的telnet工具,通过手动输入http请求信息的方式,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接收、解释和接受请求后,会返回一个响应,该响应会在telnet窗口上显示出来,从而从感性上加深对http协议的通讯过程的认识。

实验步骤:

1、打开telnet
1.1 打开telnet
运行–>cmd–>telnet

1.2 打开telnet回显功能
set localecho

2、连接服务器并发送请求
2.1 open www.guet.edu.cn 80 //注意端口号不能省略

HEAD /index.asp HTTP/1.0
Host:www.guet.edu.cn

/*我们可以变换请求方法,请求桂林电子主页内容,输入消息如下*/
open www.guet.edu.cn 80

GET /index.asp HTTP/1.0 //请求资源的内容
Host:www.guet.edu.cn

2.2 open www.sina.com.cn 80 //在命令提示符号下直接输入telnet www.sina.com.cn 80
HEAD /index.asp HTTP/1.0
Host:www.sina.com.cn

3 实验结果:

3.1 请求信息

2.1得到的响应是:

HTTP/1.1 200 OK //请求成功
Server: Microsoft-IIS/5.0 //web服务器
Date: Thu,08 Mar 200707:17:51 GMT
Connection: Keep-Alive
Content-Length: 23330
Content-Type: text/html
Expries: Thu,08 Mar 2007 07:16:51 GMT
Set-Cookie: ASPSESSIONIDQAQBQQQB=BEJCDGKADEDJKLKKAJEOIMMH; path=/
Cache-control: private

//资源内容省略

3.2 请求信息

2.2得到的响应是:

HTTP/1.0 404 Not Found //请求失败
Date: Thu, 08 Mar 2007 07:50:50 GMT
Server: Apache/2.0.54
Last-Modified: Thu, 30 Nov 2006 11:35:41 GMT
ETag: “6277a-415-e7c76980″
Accept-Ranges: bytes
X-Powered-By: mod_xlayout_jh/0.0.1vhs.markII.remix
Vary: Accept-Encoding
Content-Type: text/html
X-Cache: MISS from zjm152-78.sina.com.cn
Via: 1.0 zjm152-78.sina.com.cn:80
X-Cache: MISS from th-143.sina.com.cn
Connection: close

失去了跟主机的连接

按任意键继续…

4 .注意事项:

1、出现输入错误,则请求不会成功。
2、报头域不分大小写。
3、更深一步了解HTTP协议,可以查看RFC2616,在http://www.letf.org/rfc上找到该文件。
4、开发后台程序必须掌握http协议

##六、HTTP协议相关技术补充

1、基础:
高层协议有:文件传输协议FTP、电子邮件传输协议SMTP、域名系统服务DNS、网络新闻传输协议NNTP和HTTP协议等
中介由三种:代理(Proxy)、网关(Gateway)和通道(Tunnel),一个代理根据URI的绝对格式来接受请求,重写全部或部分消息,通过 URI的标识把已格式化过的请求发送到服务器。网关是一个接收代理,作为一些其它服务器的上层,并且如果必须的话,可以把请求翻译给下层的服务器协议。一 个通道作为不改变消息的两个连接之间的中继点。当通讯需要通过一个中介(例如:防火墙等)或者是中介不能识别消息的内容时,通道经常被使用。
代理(Proxy):一个中间程序,它可以充当一个服务器,也可以充当一个客户机,为其它客户机建立请求。请求是通过可能的翻译在内部或经过传递到其它的 服务器中。一个代理在发送请求信息之前,必须解释并且如果可能重写它。代理经常作为通过防火墙的客户机端的门户,代理还可以作为一个帮助应用来通过协议处 理没有被用户代理完成的请求。
网关(Gateway):一个作为其它服务器中间媒介的服务器。与代理不同的是,网关接受请求就好象对被请求的资源来说它就是源服务器;发出请求的客户机并没有意识到它在同网关打交道。
网关经常作为通过防火墙的服务器端的门户,网关还可以作为一个协议翻译器以便存取那些存储在非HTTP系统中的资源。
通道(Tunnel):是作为两个连接中继的中介程序。一旦激活,通道便被认为不属于HTTP通讯,尽管通道可能是被一个HTTP请求初始化的。当被中继 的连接两端关闭时,通道便消失。当一个门户(Portal)必须存在或中介(Intermediary)不能解释中继的通讯时通道被经常使用。

2、协议分析的优势—HTTP分析器检测网络攻击
以模块化的方式对高层协议进行分析处理,将是未来入侵检测的方向。
HTTP及其代理的常用端口80、3128和8080在network部分用port标签进行了规定

3、HTTP协议Content Lenth限制漏洞导致拒绝服务攻击
使用POST方法时,可以设置ContentLenth来定义需要传送的数据长度,例如ContentLenth:999999999,在传送完成前,内 存不会释放,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个缺陷,连续向WEB服务器发送垃圾数据直至WEB服务器内存耗尽。这种攻击方法基本不会留下痕迹。

http://www.cnpaf.net/Class/HTTP/0532918532667330.html

4、利用HTTP协议的特性进行拒绝服务攻击的一些构思
服务器端忙于处理攻击者伪造的TCP连接请求而无暇理睬客户的正常请求(毕竟客户端的正常请求比率非常之小),此时从正常客户的角度看来,服务器失去响应,这种情况我们称作:服务器端受到了SYNFlood攻击(SYN洪水攻击)。
而Smurf、TearDrop等是利用ICMP报文来Flood和IP碎片攻击的。本文用“正常连接”的方法来产生拒绝服务攻击。
19端口在早期已经有人用来做Chargen攻击了,即Chargen_Denial_of_Service,但是!他们用的方法是在两台Chargen 服务器之间产生UDP连接,让服务器处理过多信息而DOWN掉,那么,干掉一台WEB服务器的条件就必须有2个:1.有Chargen服务2.有HTTP 服务
方法:攻击者伪造源IP给N台Chargen发送连接请求(Connect),Chargen接收到连接后就会返回每秒72字节的字符流(实际上根据网络实际情况,这个速度更快)给服务器。

5、Http指纹识别技术
Http指纹识别的原理大致上也是相同的:记录不同服务器对Http协议执行中的微小差别进行识别.Http指纹识别比TCP/IP堆栈指纹识别复杂许 多,理由是定制Http服务器的配置文件、增加插件或组件使得更改Http的响应信息变的很容易,这样使得识别变的困难;然而定制TCP/IP堆栈的行为 需要对核心层进行修改,所以就容易识别.
要让服务器返回不同的Banner信息的设置是很简单的,象Apache这样的开放源代码的Http服务器,用户可以在源代码里修改Banner信息,然 后重起Http服务就生效了;对于没有公开源代码的Http服务器比如微软的IIS或者是Netscape,可以在存放Banner信息的Dll文件中修 改,相关的文章有讨论的,这里不再赘述,当然这样的修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另外一种模糊Banner信息的方法是使用插件。
常用测试请求:
1:HEAD/Http/1.0发送基本的Http请求
2:DELETE/Http/1.0发送那些不被允许的请求,比如Delete请求
3:GET/Http/3.0发送一个非法版本的Http协议请求
4:GET/JUNK/1.0发送一个不正确规格的Http协议请求
Http指纹识别工具Httprint,它通过运用统计学原理,组合模糊的逻辑学技术,能很有效的确定Http服务器的类型.它可以被用来收集和分析不同Http服务器产生的签名。

6、其他:为了提高用户使用浏览器时的性能,现代浏览器还支持并发的访问方式,浏览一个网页时同时建立多个连接,以迅速获得一个网页上的多个图标,这样能更快速完成整个网页的传输。
HTTP1.1中提供了这种持续连接的方式,而下一代HTTP协议:HTTP-NG更增加了有关会话控制、丰富的内容协商等方式的支持,来提供
更高效率的连接。

11/04/2015 14:42 下午 posted in  apple HTTP

让工程 Build号自动增加方法

FROM:http://swiftcn.io/topics/31
不知多久以前,iTunesconnect改版后上传APP就每次都要不一样的build号了。所以每次都得改build号很痛快,后面找出了一个办法,贡献给大家

方法很简单,就是利用xcode自带的Build Phases阶增加一段脚本,让每次build都自动更改下build号,自动加一

例如我的版本号是2.0,build号为了可追踪,就设定为2.0.xxx 脚本的作用就是每次把xxx加一,然后替换回去

直接贴代码

#!/bin/bash
#coding utf-8
if [ "$CONFIGURATION" != "Debug" ]
then

buildNumber=$(/usr/libexec/PlistBuddy -c "Print CFBundleVersion" "$INFOPLIST_FILE")
appVersion=$(/usr/libexec/PlistBuddy -c "Print CFBundleShortVersionString" "$INFOPLIST_FILE")

buildNumber=`echo $buildNumber|sed  's/.*\./''/'`

buildNumber=$(($buildNumber + 1))
/usr/libexec/PlistBuddy -c "Set :CFBundleVersion $appVersion.$buildNumber" "$INFOPLIST_FILE"
fi

效果如图

cEhtBeChUC

k0YHSfUN6L

PS:由于debug阶段的build是没必要修改build号的,所以增加了一行判断if [ "$CONFIGURATION" != "Debug" ]

好了,以后再也不用手动修改了,如果想更加完善一点,也可以修改build号码为svn版本号或者git的提交号等

10/09/2015 08:32 上午 posted in  apple

代码:获取目前显示的控制器

获取目前显示的控制器,以作推送或者弹出等业务使用

//获取当前屏幕显示的viewcontroller
- (UIViewController*)topViewController {
    return [self topViewControllerWithRootViewController:[self windowRootViewController]];
}
- (UIViewController *)windowRootViewController{
    UIViewController *result = nil;
    UIWindow * window = [[UIApplication sharedApplication] keyWindow];
    if (window.windowLevel != UIWindowLevelNormal){
        NSArray *windows = [[UIApplication sharedApplication] windows];
        for(UIWindow * tmpWin in windows){
            if (tmpWin.windowLevel == UIWindowLevelNormal){
                window = tmpWin;
                break;
            }
        }
    }
    
    UIView *frontView = [[window subviews] objectAtIndex:0];
    id nextResponder = [frontView nextResponder];
    
    if ([nextResponder isKindOfClass:[UIViewController class]])
        result = nextResponder;
    else
        result = window.rootViewController;
    
    return result;
}
- (UIViewController*)topViewControllerWithRootViewController:(UIViewController*)rootViewController {
    if ([rootViewController isKindOfClass:[UITabBarController class]]) {
        UITabBarController* tabBarController = (UITabBarController*)rootViewController;
        return [self topViewControllerWithRootViewController:tabBarController.selectedViewController];
    } else if ([rootViewController isKindOfClass:[UINavigationController class]]) {
        UINavigationController* navigationController = (UINavigationController*)rootViewController;
        return [self topViewControllerWithRootViewController:navigationController.visibleViewController];
    } else if (rootViewController.presentedViewController) {
        UIViewController* presentedViewController = rootViewController.presentedViewController;
        return [self topViewControllerWithRootViewController:presentedViewController];
    } else {
        return rootViewController;
    }
}
09/11/2015 09:28 上午 posted in  apple

Swizzle一则代码

Runtime中的一则系统方法替换;转载
https://github.com/12207480/TYSwizzleDemo


#import <objc/objc-runtime.h>
#import <objc/objc-class.h>
#import <Foundation/Foundation.h>

BOOL ty_swizzleInstanceMethod(Class aClass, SEL originalSel, SEL replacementSel)
{
    Method origMethod = class_getInstanceMethod(aClass, originalSel);
    Method replMethod = class_getInstanceMethod(aClass, replacementSel);
    
    if (!origMethod) {
        NSLog(@"original method %@ not found for class %@", NSStringFromSelector(originalSel), aClass);
        return NO;
    }
    
    if (!replMethod) {
        NSLog(@"replace method %@ not found for class %@", NSStringFromSelector(replacementSel), aClass);
        return NO;
    }
    
    if (class_addMethod(aClass, originalSel, method_getImplementation(replMethod), method_getTypeEncoding(replMethod)))
    {
        class_replaceMethod(aClass, replacementSel, method_getImplementation(origMethod), method_getTypeEncoding(origMethod));
    }
    else
    {
        method_exchangeImplementations(origMethod, replMethod);
    }
    return YES;
}

BOOL ty_swizzleClassMethod(Class aClass, SEL originalSel, SEL replacementSel)
{
   return ty_swizzleInstanceMethod(object_getClass((id)aClass), originalSel, replacementSel);
}

IMP  ty_swizzleMethodIMP(Class aClass, SEL originalSel, IMP replacementIMP)
{
    Method origMethod = class_getInstanceMethod(aClass, originalSel);
    
    if (!origMethod) {
        NSLog(@"original method %@ not found for class %@", NSStringFromSelector(originalSel), aClass);
        return NULL;
    }
    
    IMP origIMP = method_getImplementation(origMethod);
    
    if(!class_addMethod(aClass, originalSel, replacementIMP,
                        method_getTypeEncoding(origMethod)))
    {
        method_setImplementation(origMethod, replacementIMP);
    }
    return origIMP;
}

// other way implement
BOOL  ty_swizzleMethodAndStoreIMP(Class aClass, SEL originalSel, IMP replacementIMP,IMP *orignalStoreIMP)
{
    IMP imp = NULL;
    Method method = class_getInstanceMethod(aClass, originalSel);
    
    if (method) {
        const char *type = method_getTypeEncoding(method);
        imp = class_replaceMethod(aClass, originalSel, replacementIMP, type);
        if (!imp) {
            imp = method_getImplementation(method);
        }
    }else{
        NSLog(@"original method %@ not found for class %@", NSStringFromSelector(originalSel), aClass);
    }
    
    if (imp && orignalStoreIMP)
    {
        *orignalStoreIMP = imp;
    }
    return (imp != NULL);
}
08/15/2015 20:11 下午 posted in  apple